道地藥材貴在“地道”。中藥材歷來講究原產地,即所謂“道地藥材”,
皆因其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宏豐、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并帶有地域特點,如山西渾源黃芪、寧夏中寧枸杞、四川石柱黃連、廣東陽春砂仁等皆為道地藥材。
我國各地道地中藥材資源分布不一,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摸清了我國中藥資源家底,道地藥材有了“家譜”,120種大宗或道地藥材實現規范化種植,超過60種中藥材開展生態種植,50余種瀕危野生中藥材實現種植養殖或替代。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各地結合實際情形,深度挖掘中醫藥的多元化價值,努力使道地中藥材優勢更加鮮明。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在中藥行業中,我們也可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藥。每一種中藥材都有不少產地,但在不同產地的水土、氣候、日照以及加工、炮制工藝下生產出來的同一種中藥材,質量和藥效也會有差異。
我國各省道地藥材品種分布
(1)關藥 是指山海關以北、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區所產的道地藥材。
如:人參、細辛、防風、五味子、龍膽、平貝母、升麻、桔梗、牛蒡子、靈芝、鹿茸、鹿角、哈蟆油等。
(2)秦藥 指古秦國,現陜西及其周圍地區所產的道地藥材。地理范圍為秦嶺以北、西安以西至“絲綢之路”中段毗鄰地區,以及黃河上游的部分地區。
如:大黃、當歸、秦艽、羌活、銀柴胡、枸杞子、南五味子、黨參、槐米、槐角、茵陳、秦皮、豬苓等。
(3)淮藥 指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鄂、皖、蘇三省)所產的道地藥材。
如:半夏、葛根、蒼術、射干、續斷、南沙參、太子參、明黨參、天南星、牡丹皮、木瓜、銀杏、艾葉、薄荷、龜板、鱉甲、蟾酥、斑蝥、蜈蚣、蘄蛇、石膏等。
(4)北藥 是指河北、山東、山西以及陜西北部所產的道地藥材。
如:黨參、柴胡、白芷、北沙參、板藍根、大青葉、青黛、黃芩、香附、知母、山楂、連翹、酸棗仁、桃仁、薏苡仁、小茴香、大棗、香加皮、阿膠、全蝎、土鱉蟲、滑石、代赭石等。
(5)南藥 指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地區 (湘、贛、閩、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區)所產的道地藥材。
如:百部、白前、威靈仙、徐長卿、澤瀉、蛇床子、枳實、枳殼、蓮子、紫蘇、車前、香薷、僵蠶、雄黃等。
(6)川藥 主要起源于巴、蜀古國,現指產于四川、重慶的道地藥材。
如:川貝母、川芎、黃連、附子、川烏、麥冬、丹參、干姜、郁金、姜黃、白芷、半夏、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花椒、烏梅、黃柏、厚樸、金錢草、青蒿、五倍子、冬蟲夏草、銀耳、麝香等。
(7)廣藥 主要指南嶺以南,廣東、廣西和海南所產的道地藥材。
如:砂仁、廣藿香、穿心蓮、廣金錢草、粉防已、檳榔、益智、肉桂、蘇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胡椒、畢茇、胖大海、馬錢子、羅漢果、陳皮、青蒿、石斛、鉤藤、蛤蚧、金錢白花蛇、穿山甲、海龍、海馬、地龍等。
(8)云藥 主要指產于云南的道地藥材。
如:三七、木香、重樓、茯苓、蘿芙木、訶子、草果、金雞納、兒茶等。
(9)貴藥 主要指產于貴州的道地藥材。
如:天冬、天麻、黃精、白及、杜仲、吳茱萸、五倍子、朱砂等。
(10)懷藥 取義源自四大懷藥,現引申為河南所產的道地藥材。
如:懷地黃、懷牛膝、懷山藥、懷菊花、天花粉、瓜蔞、白芷、辛夷、紅花、金銀花、山茱萸、全蝎等。
(11)浙藥 取義為“浙八味”等浙江省所產的道地藥材。
如:浙貝母、白術、延胡索、山茱萸、玄參、杭白芍、杭菊花、麥冬、溫郁金、莪術、梔子、烏梅、烏梢蛇、蜈蚣等。
(12)蒙藥 是指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所產的道地藥材,也包括蒙古族聚居地區蒙醫所使用的藥物。
如:鎖陽、黃芪、甘草、麻黃、赤芍、肉蓯蓉、淫羊藿、金蓮花、郁李仁、苦杏仁、刺蒺藜、冬葵果等。
(13)藏藥 是指青藏高原所產的藥材,也包括藏族聚居區藏醫使用的藥材。
如:甘松、桃兒七、胡黃連、藏木香、藏菖蒲、藏茴香、雪蓮花、余甘子、廣棗、波棱瓜子、毛訶子、木棉花、翼首草、冬蟲夏草、麝香、熊膽、硼砂等。
(14)維藥 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所產的道地藥材,也包括維吾爾族聚居地區維醫所使用的藥物。
如:雪蓮花、伊貝母、阿魏、紫草、甘草、鎖陽、肉蓯蓉、孜然、羅布麻等。
(15)海藥 主要指沿海大陸架、中國海島及河湖水網所產的道地藥材。如: 珍珠、珍珠母、石決明、海螵蛸、牡蠣、海龍、海馬等。
以上是全國各省道地藥材品種分布的匯總,這些產地的中藥材以其獨特的品質、功效和使用價值,被廣泛應用于中藥制劑、保健品、綠色保健食品等領域,對推動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