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自然環境與地形錯綜復雜,氣候條件多種多樣。中藥資源極其豐富,而“冷背藥材”中不乏奇功異效者,現在還沒有將其功用充分利用并發揮到極致,有待我們不斷了解探索、研究應用。
本人摘錄部分品種分期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在中醫藥傳承方面盡一點綿薄之力,使國家中藥資源得到更充分的運用。
一、什么叫冷背藥材?
“冷背中藥”或“冷背奇中藥”,顧名思義就是那些不常用或用量小的藥材品種。如此稱呼,只是為了區分常用大宗品種,屬于習慣上的稱謂。
在學術上,那些在傳統中藥處方中很少出現的藥,專家給了一個比較專業的名稱叫“少常用中藥”,《中藥志》中就是用的這個詞。由于“少常用中藥”一詞平時很少被提及,所以大家習慣上還是用“冷背中藥”一詞。
冷背藥之所以“冷”和“背”是因為它們用量較少、經濟價值不高,常常得不到商業重視。藥商之所以要做冷背藥生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療仍有需求,這是冷背藥在今天還存在的主因。
二、冷背藥材的種類
安徽中醫藥大彭代銀教授團隊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黃璐琦院士團隊聯合編寫的《中國冷背藥材清源圖鑒》共收錄冷背藥材851種,包括植物類藥材701種、動物類藥材117種及礦物類藥材33種。每種冷背藥材都詳細收載了藥材名、別名、來源、溯源、產地、采收加工、藥材性狀、性味功用和相關附注等。收錄的圖片3000余張,均為鑒定后的原藥材或飲片圖,全真高清,突出鑒別特征并標注鑒別要點。
從中醫的起源和發展來看,最早藥材多數產于黃淮平原、關中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以及它們附近的山地,后來才逐步發展到三北、兩廣、云貴等地區。也就是說,中醫最常用的藥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原一帶,我國的嶺南地區和云貴高原,由于植物物種特別豐富、歷史上經濟開發又比較遲,是我國冷背藥的集中產地。
三、冷背藥材的潛力
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向中醫藥行業傾斜,促使各大藥企對新藥研發的不斷加大,以冷背藥材為主要原料開發的產品穩步遞增,冷背藥材的需求量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我國藥典只記錄“國家標準藥品”,至于大量稀缺“冷背藥”現在還沒能收入藥典,沒有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國家的醫藥體制還在改革當中,藥商因意識到法律紅線而不敢違規進藥,醫生因此也不敢逾越用藥。
冷背藥材品種體量小經營難度高,品種產地過于分散,中藥材種子、種苗很難找,種植的人少,種植的面積小,但冷背藥材卻有著自己的貨源壟斷與市場定價權。冷背藥材有的品種數年賣不出一斤,管理不善或者放壞了就只好扔掉,經營商家的風險較大。同時,由于經營商家少,有的求購商家找不到貨源,這無疑又增加了經營難度。受整體經濟不景氣影響,外部資金流入藥市力度不及前幾年,囤貨商普遍認為大品種因生產過剩無多大商機,而小三類品種需要資金少、回報高,使這類品種由冷轉熱,引起了藥企、藥商和藥農對冷背藥材的關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中醫藥知識的傳播普及,中藥材已逐步走出國門,進軍世界,用量也在逐年增大。一些常用大宗品種藥材的野生資源,已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只好進行人工馴化種養。今后,隨著人們用藥保健意識的增強和出口量的加大,綠色藥材將成為市場的主旋律,會有越來越多的冷背藥材得到開發利用,這需要從古代本草中挖掘失落品種,探索老藥的新用途,實現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切實加強藥用植物的生物多樣性,應用生物技術保護和開發冷背藥用植物資源,使冷背藥材日趨走向前臺。
四、冷背藥材的應用
經筆者調查,在過去的2017年漲價的中藥材品種中70%為小三類品種、30%為常用品種,小三類品種占很大的比重,現在依據本人多年臨床實踐將常用冷背藥材逐一論述:
鐵樹葉:鐵樹葉,別名鳳尾蕉葉,味甘酸性微溫,入肝經,胃經,有小毒。具有化痰消腫,和胃散結的功效,主治胃痛、閉經、咳嗽、吐血、癌癥和跌打損傷。鐵樹葉其實就是植物蘇鐵的葉子,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華南和西南地區,多栽培于庭園。
老頭草:為菊科植物黃白火絨草的全草,生于海拔2300-4500米的高山和亞高山濕潤或干燥草地、沙地、石礫地或雪線附近的巖石上環境相對惡劣,藥農采收不便,產量較低。近年來隨著老頭草藥效的不斷開發,清熱涼血功效逐漸被世人所認可,在治療感冒發熱、咽喉炎、腎炎方面的中成藥不斷推向市場,市場需求缺口瞬間拉大,價格在一個月內從12元飆升至45元,雖然近期行情小幅回調,但仍徘徊在40元左右。預計,高價行情將會刺激近年藥農采收的積極性。
樟腦:為樟科樟屬植物樟的根、干、枝、葉經蒸餾精制而成的顆粒狀物,其中樟腦以生長50年以上的老樹產量最豐,幼嫩枝葉合腦少產量低。近年來隨著我國老樹的不斷砍伐,新樹齡的提取的樟腦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加之周邊部分國家關系緊張,使市場庫存得不到進口貨源的補充,供求矛盾的激化促使樟腦價格屢創新高,現統貨要價在77元左右。
五、冷背藥材的挖掘與研究
由于各地用藥習慣不同,冷背藥的界定差異是存在的。其次,冷背藥是中藥質量的重要一環。粗略估計,在老中醫的用藥中,冷背中藥平均要占到1/10以上,此外,中藥多是復方用藥,所以,認真研究冷背藥、控制冷背藥的質量對于提高中藥質量、確保中醫療效十分重要。
冷背中藥里臥虎藏龍,一些藥是中藥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冷背藥常不受人重視。首先,對于藥材商人而言,冷背藥種類很多、用量少、非常麻煩,還賺不到多少錢。其次,質量監管者也會因為其種類多、不熟悉、各方面的研究資料比較少,難以著手進行質量控制工作。藥典中的許多冷背藥質量標準都很簡單,一個性狀鑒別,最多再加上一個顯微鑒別,其他就沒有了。含量標準更沒有依據,給冷背藥的經營、挖掘和使用帶來不便,要想傳承好冷背藥確實是任重道遠,這必須要有政府的引導還有對冷背藥有情懷的醫藥人及專家的付出,才能挖掘出更多療效好且廉價的中藥走向臨床。冷背藥的其他方面研究,如基源研究、野生變家種、產地加工、質量控制、飲片的炮制生產工藝等,業界很少有人意愿或沒有動力去推動。
冷背藥材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源問題。資源特別稀缺的冷背藥材,價格一路攀升,越挖越少,亟待解決其野生改家種的問題,如人參屬的植物‘竹節參’,過去有人用它來冒充人參,現竹節參越挖越少,其價格已經是栽培人參的好幾倍。過去資源豐富的冷背藥材,現在也因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價格隨之水漲船高,有時還存在混雜誤用,雖然是同科同屬都不是藥用植物等問題。盡管冷背藥的用量占中藥總用量的比重并不大,但它依舊會影響中醫藥的療效,伴隨著國家挖掘保護民間單方、驗方和偏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快速發展和中醫藥國際化的進程,我們應該對冷背藥材重視起來。
?六、冷背藥材的傳承
人類醫學的發展是極其漫長的,從神農嘗百草中國便已經開始了醫學道路的研究,現代西醫的發展從文藝復興算起也有百年之久。醫學的研究離不開藥,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藥始終是防病養生、治病抗疫的根本。醫有中西,藥也分中藥西藥,然而西藥短短發展的百年就經過了多次更新換代,一代西藥一代強,一代病菌一代狂,如今更是爆出‘超級細菌’的出現,讓西藥感覺到了回天乏力。相比西藥來說,中藥的發展已有千年之久,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里的365種中藥材,《山海經》中記載的很多冷背藥材,使用至今,仍然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千百年來,中醫中藥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已經有能力應對各種疾病的發生,“非典”中中醫藥的顯著效果,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的垂青,都讓中藥的魅力逐漸走向世界的舞臺??梢院敛豢鋸埖恼f,自從有了中華文明的源頭,便有了中醫藥的開端。中醫藥的發展歷史悠久,但卻從來沒有被淘汰,而是日益漸進,歷久彌新,現在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中醫藥文化的精髓,甚至黑化中醫藥,批判中醫是偽科學,但歷史長河中的經驗告訴我們,中醫藥是祖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民的偉大財富,我們更應該去學習中醫藥文化,保護中醫藥文明,傳承并發展中醫藥事業。(張志勵)